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完整版无删减 - 三十六宫七十二院中文完整版
门神的典故及发展历史了解
一个叫 神荼(音“shen shu,申书”),一个叫郁垒(音“yu lv,玉律”) 。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,身着斑斓战甲,面容威严,姿态神武,手执金色战戢;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,一袭黑色战袍,神情显得闲自适,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,只是探出一掌,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。
东汉应劭的《风俗通》中引《黄帝书》说,神荼和郁垒原本是黄帝手下的大将,常在度朔山章桃树下检阅百鬼,对于无理害人的恶鬼,就用草绳把它捆起给白虎吃。当黄帝得道成仙后,手下的两名大将听说也入主神界,日后百姓将他们视为捉鬼神差,将他们一同绘在门上,以保家宅平安!这就是两门神的典故。
中国最古老的人形门神是神荼和郁垒,汉画里有其图象。 王充《论衡·订鬼》引《山海经》:“沧海之中,有度朔之山。上有大桃木,其屈蟠三千里,其枝间东北曰鬼门,万鬼所出入也。上有二神人,一曰神荼,一曰郁垒,主阅领万鬼,恶害之鬼,执以苇索而以食虎。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,立大桃人,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,悬苇索以御凶魅。” 释译:大海中有座度朔山,山上有棵大桃树,树枝弯曲逶迤三千里,东北方的树枝间叫鬼门,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出,门上有二神人,一叫神荼,一叫郁垒,负责看管所有的鬼。对凶恶的鬼就用芦苇编织的绳索捆绑起来喂老虎。于是黄帝就制定礼节,根据时节驱鬼,又立起大桃木人,门上画神荼、郁垒和老虎,门上悬挂芦苇索用来挡住恶鬼。
其实“神荼”最初是冶铸匠师手里神奇的工具。 “荼”即“杼”,大致上是一种顶端尖锐的武器或工具。这就好象古代代表权利和地位的“笏”,最初也是一种农具。或说,“杼”和“笏”都关联着同样有尖端的“圭”,而“圭”最初也是利器或是工具。
《周礼·春官·典瑞》说,王晋奉(通假字,意思是捧着)大圭,执镇圭,以朝日。玉圭被当做祭祀太阳的法器。
“圭”最初与指向的箭矢一样,都是武器或工具,后来才转化为礼器或法器。鬼魔也不是好惹的,要打退它,需要武器和灵力。这就是镇宅神、门神都手执利刃,与“饕餮(音“tao tie”)一样面目狰狞的原由。
“神荼”之“荼”是一种驱邪的礼器,那么与“神荼”并列的“郁垒”又是什么东西呢? “垒”,古人虽读“律”,但“郁垒”一做“郁雷”(见《战国策·赵策》高注等),“垒”(垒字繁体)从三“田”,跟“雷”字所从一致;而“田”是雷车车轮之形(后来转为“雷鼓”);所以怀疑“郁雷”本来是雷神,雷公正是邪恶与鬼魅最害怕的神。所谓“霹雳戬”,是雷神的“垂象”,是雷电的物化形式。“郁雷”既是雷神的卑化,又是雷神武器“霹雳戬”的人格化、人行化,与神荼、钟馗的民俗本质相同。
到了唐代,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(秦琼)和尉迟敬德(尉迟恭)所取代。 《西游记》第九十回记载,唐丞相魏征监斩泾河老龙,老龙鬼魂夜间来向唐太宗索命,唐太宗十分惊慌,就派武将秦琼(左,手执金装锏,左边为尊)、尉迟恭(也叫胡敬德,尉迟敬德,右,持十三节铁鞭)把守前门,黄龙鬼魂就不敢前来。据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卷七记载,李世民即位后因早年杀人无数,夜夜梦恶鬼“寝门外抛砖弄瓦,鬼魅呼叫,三十六宫、七十二院、夜无宁静”,大将秦琼与尉迟恭请求夜晚戎装守卫宫门两旁,后来唐太宗不忍心二位大将夜夜守卫的辛苦劳累,命画师画二将发威形像贴于宫门两旁。结果后世沿袭,遂永为门神。
我看过一个考古的纪录片,神荼、郁垒对应的似乎是苇索和贝壳,唐代年画改为2个将军之后,在一些地方的版本中,两幅图的角落里还是分别保留有草和贝的形象,而在早期民居的考古发掘中,也在门口的位置找到了实物,这两天一直在上网搜索这部记录片,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
桃子主题文化活动
一,桃源诗会。即如古人一样。游园赋诗,并题于壁上。现在我们写诗能力下降,但可以背诵,可以吟唱。
主持人要讲一下吟诵的技巧,接着大家轮流或抽签进行。
二,画桃,即用笔墨纸画各种桃子,桃花等。早在秦汉以前,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。人们用桃木板摆在门户两旁,称为“仙木”或“桃符”,上书“神荼”和“郁垒”的名字,神荼和郁垒是专管惩治恶鬼、邪神的仙王,到了唐代,门神除了神荼、郁垒又增加了秦琼、敬德。据《三教搜神大全》卷七云: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病,“寝门外抛砖弄瓦,鬼魅呼叫,三十六宫,七十二院,夜无宁静”。秦琼、敬德主动请缨,顶盔披甲、手持鞭锏,守候在门外,一夜平平安安。唐太宗不能让两员大将夜夜为他守护,于是命画工画二人戎装形象,“悬于宫掖之左右门,邪祟已息。后世沿袭,遂永为门神”。《西游记》第十回“二将军宫门镇鬼”也有这个故事,情节与《三教搜神大全》相同:“选两个会写真的,着胡、秦二公,依前披挂照样画了,贴在门上。夜间也即无事。”受道教的宣传尤其《西游记》的影响,时至今日,人们仍然喜欢印有秦琼、敬德的门画。
三,桃公驱鬼。用桃子和桃木做各种卡通形象,继而形成许多情节,如桃太郎治妖,桃兄桃弟,桃公桃婆,桃公打鬼等。王充《论衡·订鬼》卷中引《山海经》佚文云:“沧海之中,有度朔之山。上有大桃木,其屈蟠三千里,其枝间东北约鬼门,万鬼所出入也。上有二神人,一曰神荼,一曰郁垒,主阅领万鬼。恶害之鬼,执以苇索,而以食虎。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,立大桃人,门户画神荼、郁垒与虎,悬苇索以御凶魅。”
这是较早把桃木与辟邪巫术联系在一起的史料,道出了桃木辟邪的起源。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载“羿死于桃棓。”许慎注曰:“棓,大仗,以桃木为之,以击杀羿。由是以来,鬼畏桃也。”鬼畏桃也。”这里讲的是《孟子》中“逢蒙学射于羿”的传说。羿以善射闻名,逢蒙拜师学艺,学成后恩将仇报,从师身后下毒手,举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猛砸。羿死后做了阅领万鬼的官。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杀,所以众鬼皆怕。驱鬼辟邪功能是桃木的最基本的文化功能。《左传》记载:“使巫以桃荀先拔殡”,“桃弧棘矢,以除其灾”。桃荀是以桃木为柄的扫帚,“桃弧”是用桃木制成的弓弩,都是驱邪的工具,桃木在先秦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驱邪灵物。
唐代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木篇》记载一种仙桃“破之,如有核三重,研饮之,愈众疾,尤治邪气”。《齐民药术前·种桃》注引《本草经》说:“桃枭在树不落,杀百鬼。”桃枭即桃树上经冬未落的干桃,古人用来治病,说桃枭“杀百鬼”。古人为了防止得病,挖空心思利用桃的神力来保护自己,可知桃这一风俗事象在古人心目中的力量。相关文献表明,秦统一后,鬼畏桃的观念真正突破了地域的局限而成为一种普偏的信仰。人们普遍相信桃木有拔除凶邪的功能。至于桃木插门厌鬼的观念,见《玉烛宝典》(卷一)引《庄子》:“斩鸡于户,悬韦(苇)炭于其上,插桃其旁,连灰其下,而鬼畏之。”《艺文类聚》(卷八十六)引《庄子》:“插桃枝于户,连灰其下,童子入不畏,而鬼畏之。”可见至少在汉代鬼畏桃木的俗信已经形成,这种俗信是从先秦时桃能驱邪御凶的观念发展而来。古人认为:桃者,五木之精,故压伏邪气。桃木之精生在鬼门,制百鬼,故令做桃人、桃梗著门以压邪,此仙木也。《本草纲目》引《典术》言:“桃乃西方之木,又木之精,仙木也,味辛、气恶,故能压伐邪气,制百鬼。”传统中医也认为:“桃木属温性,有镇静祛邪,活血化瘀,促脑安神,促进人体代谢之作用。”由此可见,桃木驱鬼避邪以及镇病祛灾的文化功能在早期已有深刻体现。
四,夸父种桃。历史由来:万物有灵是原始初民的普遍信仰,而神树崇拜是原始初民最常见的自然崇拜之一。桃木在上古时代,即被人们赋予了不朽的生命意义。《山海经·海外北经》载:“夸父与日逐走,入日。渴欲得饮,饮于河渭;河渭不足,北饮大泽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弃其杖,化为邓林。”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记夸父之山,“……其北有林焉,名曰桃林,是广员三百里,其中多马。”夸父逐日是一则充满悲剧色彩的远古神话,它表现了人类对勇敢、力量和气魄的歌颂。清毕沉考证“邓林”即“桃林”。夸父死后,其杖化为桃林的故事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味。夸父逐日神话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失败的悲剧,是追求光明而不得的悲剧。“道渴而死”是悲剧的高潮和结局。而弃其杖化为桃林则表明一种生命与希望的延续。学者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神话和有关记录材料的考察与分析,认为夸父族是以桃树为图腾的氏族;王大有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认定,桃为夸父族的图腾,夸父死而化桃,即死而返祖归根之意。在神树崇拜中,表现了先民对延续生命的渴望和热爱生命的呼唤。
五,东方朔偷桃。把一个桃子做一个特别记号,谁找到有奖励。由来:东方朔偷桃的故事,此故事也是渲染西王母桃长寿的功能而已。晋朝张华《博物志》在西王母赠桃给武帝的情节后又写了东方朔的出现,间接叙述了东方朔偷桃之事。“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煽中窥母,母顾之谓帝曰:‘此窥煽小儿,尝三来盗吾此桃。’帝乃大怪之。由此世人谓东方朔神仙也。”《汉武帝内传》也记有此则神话异文。西王母的桃要三千年才一次果实,而东方朔偷了三次,意味着遇上了三次结实,可见东方朔寿命之长,所以武帝非常奇怪,世上的人也以东方朔为长生不死的神仙。由传说可见东方朔的长寿显然与王母桃密切相关,所以“东方朔偷桃”就成了民间祝寿图长盛不衰的题材。。
六,献桃祝寿。孩子们用桃向长辈祝寿。由来:以桃象征长寿,并形成以桃为老人祝寿的民间俗信,这与渊源甚远的桃为长寿食物的观念有关。古籍中多载有王母长寿桃的神话传说。王母娘娘专司为人间赐福,而且还是长寿的象征。民间祈寿,往往拜祭西王母。蟠桃盛会的传说是王母桃信仰的衍生物。元朝无名氏的杂剧《宴瑶池王母蟠桃会》即取材于民间传说,多用于庆寿。明朝朱有焊《群仙庆寿蟠桃会》等仍是王母蟠桃会传说的演绎,也是祝寿时演出的杂剧。明朝吴承恩《西游记》写悟空偷桃,则用小说的笔法详细描绘了蟠桃盛会。戏曲和小说的传播,使得蟠桃盛会传说影响逐步扩大,西王母桃既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,必为人所垂涎。
六,桃文化宴会设计。在五七桃源,少不了饮食,至少包括午餐。一场主题文化宴犹如一台综艺晚会,节目好比是一道道菜点,舞台犹如餐厅,而灯光、音乐、台饰也都是宴会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,晚会文稿变成菜肴典故解说词,晚会节目顺序、序幕高潮设计、观众欣赏效果等,与宴会具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主题文化宴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:主题设计、菜品设计、服务设计、环境设计等。1, 主题设计:桃文化宴会的灵魂是桃文化。2,菜品设计桃:文化宴会的核心是菜品设计。在合理选料,注重色、味、形、质等之外,能体现文化内涵的有菜的命名和菜品的桃文化元素设计,即每道菜都要与桃文化有关联,要么反映在命名上,如“桃园结义”(选用地产紫薯、南瓜、香芋切粗条,插香葱、薄荷叶); 要么反映在造型上,以桃花、桃枝造型的果蔬雕装饰菜品;要么反映在菜点本身的典故传说上,如:用莲叶盛桃子沙拉,讽刺慈禧之连夜出逃。要么反映在菜点的盛装器皿上,如桃木碗呈上桃胶羹;要么反映在菜点的寓意上,如“麻姑献寿”(寿桃包)等。诸如脆桃沙拉,桃胶甜汤,桃胶肘子,蜜桃滑蛋,桃花羹、桃园鸡等也很适合作为桃文化宴会菜品。在每道菜上打上桃文化的烙印,整桌筵席才会充盈着桃文化的氛围和气息。3, 服务设计:桃文化宴会的服务设计包括宴会程序设计、礼仪设计、音乐设计、服装设计、解说词设计、台面设计、餐具设计等。是宴会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。宴会服务设计应遵循“尊重历史(民俗),烘托主题”的原则。在服务程序设计上,既要符合一般宴会的服务程序,又要根据烘托桃文化的需要,使整个宴会起伏有致,达到理想的效果。在宴会礼仪设计上,—定要研究、尊重、还原历史(民俗),使服务礼仪行为尽量符合桃文化的历史和民俗要求。宴会音乐设计是选择与桃文化相贴近或相吻合的主题音乐,有助于提升整个宴会的文化品位,营造和烘托桃文化气氛。譬如以民乐《桃花源》为背景音乐,可以让与宴者在品味的同时,伴随着音乐节奏慢慢走进《桃花源》的意境中。宴会服装设计是指对服务生的服饰要求,在服饰样式风格的设计上,一定要符合桃文化的历史和民俗要求。建议以粉色调中式服饰为服务着装。宴会解说词包括对整个宴会的概况解说和对每道菜的设计特点解说,它是帮助食客了解桃文化宴会特色的关键所在。解说要简明扼要、突出重点。宴会台面设计在台型、餐具、台面装饰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要围绕桃文化作文章,充分发挥台面设计的点缀、烘托作用。宴会餐具在形状、材料的应用等方面也要为桃文化服务,可使用桃木餐具。如果条件许可,可按桃文化要求定制一套特殊餐具,从造型、色彩、图案、文字、选用材料等方面,尽量与主题文化的历史和民俗相吻合,彰显主题文化的内涵。在服务设计上如能穿插安排一组与桃文化相关的民俗表演,则更能突出和烘托主题文化。 4,环境设计:桃文化宴的环境设计是桃文化的有益补充和无形衬托。宴会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。场地的自然环境为大环境,餐厅的装饰环境则为小环境。当然,桃文化宴若能在桃树林中举办,则更能烘托桃文化气氛,效果也会更好。如果是桃花节期间,食客身临桃林,观桃花之色、闻桃花之香、摸桃树之枝、品桃花酒之味,桃文化的主题意蕴骤升。
中国传统的门神画的是谁?
在中华传统文化中,门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。
世上本来没有神,所谓神都是由人们对所敬仰的历史人物,或对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,神化了的原故。门神的来历,大致也是如此。
我国旧俗,门上贴的神像初为钟馗、神荼、郁垒。古传此神长相凶恶,能持械镇妖,保护门庭。到了唐代,便以秦琼和尉迟恭画像作为门神,也有的敬温、岳二元帅。
到明清时代,人们迷信,以为逢“武”都可避邪,就把古来历代武将,均列为门神画像了。如萧何与韩信、关羽与张飞、程咬金与史大奈、鲁智深与李逵、武松与林冲、郑成功与戚继光……,均对对相印,贴上门去。
门神,在民间是受到广泛信仰的。但是对于门神的理解,则是五花八门。有的说是钟馗,有的说是神荼、郁垒,有的说是泰琼、尉迟恭,有的说是温、岳元帅等等。也有的干脆说门神就是门神,单画勇士于门即可,不必实有其人。其实我们根据时代的不同,功用的差别,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神,做一番具体分析,门神的具体面貌,是可以搞清楚的。
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(又说有七祀),所祀的都是小神。究其本源,乃原始的自然崇拜。原始的崇拜,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,都有神在。五祀所奉供的,都是对人们居处、出入、饮食有用的事物,故祭之以乱报德。这是门神观念的最早来源。有的说门神阴气之神,或谓其居人间司察小过,以做谴告,则是门神职能社会化以后的事了。这种观念汉晋时较为流行。《玉烛宝典》及《荆楚发时记》等古书记载,尚是这种信仰的遗风。以后五祀仅作为国家祀典中的一部分仪式,民间所信仰的门神、灶神等,已与其原始形态风马牛不相及了。
古代门神的另一种职能,是驱鬼避邪,保障国家平安。这种门神,据说始于神荼、郁垒的称呼,有种种说法,我们且沿用习惯的说法,仍称之为神茶、郁垒。他们本是神话人物,汉代民间颇为流行,认为他们有捉魄力的神通。因为他们平时在度塑山大桃树下,所以人们于除夕时,悬挂挑人、苇索(二神用缚鬼),门上画二神和虎(二神执鬼以食虎)的形象,用此方法来驱鬼辟邪。
这种风俗以后均化为悬挑符驱邪,守卫房门的责任,自唐以后,逐渐移交给钟馗和武士门神。但宫廷、贵族家庭沿用除夕悬挂神荼、郁垒像的习俗,一直到清代。而民间武士的画像上,也常标有神荼、郁垒的名字,少数地方的人们,甚至不贴流行门神的肖像,而在门上书神荼、郁垒的名字,显示出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。
钟馗捉鬼的故事,在中国民间赫赫有名。中国民间自有在门户悬挂神怪之物,恐吓妖魔,驱鬼辟邪的习俗,神荼、郁垒由于会捉鬼喂虎,而被奉为门神,就是一例。又如《梦溪笔谈》卷二十五:“关中无螃蟹。元丰中,予在陕西,闻秦川人家,收得一千蟹,士人饰其形状,以为怪物,每人家的病虐者,则借去挂门户,往往遂瘥。不但人不识,鬼亦不识也。”
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造神的心理。直至唐玄宗时形貌狰狞古怪、能劈吃小鬼的钟馗问世以后,迅速在民间广为流传,不久人们就绘其像,贴于门上,壁上。取代了神荼、郁垒门神地位。明凌支翰《题钟馗图》:“终南进士倔然起,带来蓝袍靴露趾。手掣硬黄书一纸,若曰上帝赐尔祉。……颐指守门荼与垒,青放狐狸九尾。”
前人对钟馗的来历,曾作过详细的考证。中国古代曾称一种棒槌为终葵。古人在举行驱疫逐鬼的大傩仪式时,总要挥舞终葵。久而久之,它成为驱鬼的象征,从而在人们的心目中,具有辟邪的神通。自魏晋以至隋唐,常以钟(与终音同)葵为名、字,如北魏尧暄本名钟葵,字辟邪。葵或作馗,亦同音字。唐代文人有作游戏文章之习,遂有虚构的钟馗故事出现(这个故事见于《唐逸史》、《补笔谈》。故事虽然出于虚构――以钟馗唐初落弟举子,开元中在梦中唐玄宗捉鬼。但钟馗为捉鬼图的流行,确在玄宗世,而且相传为吴道子所作。从此这个故事,不胫而走,从宫禁到民间广为流传。道教也称为它祛邪判官,说它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,是混沌初分时黑白二蝙蝠所化。(《历代神仙通鉴》)自唐末以来,多于除夕夜悬钟馗像于门。但近代,有的地方改在五月初五端午节,且常悬于堂屋中,门神则多半改用武士画像了。
门神像画武士,或出于小说家言。然据《汉书》,西汉时已有图绘勇士于殿门的作法,但不能确定其作用是否与门神相当。不过汉代的壁画、门画,往往既有装饰意义,也有神化和迷信意义。到了宋代,除了神荼、郁垒、钟馗之外,也常有画武士为门神的。如《枫窗小牍》等,说宋靖康以前,汴中门神从番样,戴虎头盔。《宾退录》也说除夕用镇康将军二人,甲胄装。《夷坚志》所类似这样。惟当时所画公象武士,并未以人实之。元明以后,始出现秦、尉迟二将军,温、岳二元帅等称呼。
武士门神中,在近代流传最广的是秦琼、尉迟恭二位名将。关于他们充当门神的故事,始见于《西游记》。但《西游记》中的许多事情皆源自元代、明初的话本和民间传说。即如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王一节,明初的《永乐大典》,所收话本已有类似描写。
所以我们推测民间以秦、尉迟二将为门神的信仰的形式,当早于明代。近代的门神画像,大多为这两位将军。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卷七载:门神乃是唐朝秦步保、尉迟敬德二将军也。传唐太宗不豫,寝门外抛砖弄瓦,鬼魅呼叫,三十六宫,七十二院夜不宁静。太宗惧之,以告群臣。秦叔保出班奏曰:“臣平生杀人如剖瓜,积尸如聚蚁,何惧魍魉乎?愿同敬德戎装立门以伺。”太宗可其奏,夜里无惊。太宗嘉之,谓二人守夜无眠,太守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,手执玉斧,腰带鞭练弓箭,怒发一如平时,悬于宫掖之左右,邪崇以息。后世沿袭,遂永为门神。
有的地方门神,供奉温、岳二神。这种信仰主要流行于苏州一带。岳即指岳飞,温,有的说即指晋之温峤。有的说东岳有温将军,也称温元帅,不知二者哪个为准。
青龙白虎神,还是一种特殊的门神,专用于庙宇、道观、山门。道观本有以青龙白虎为护卫神的说法。
这些所谓门神人物,都是小说《孙宠演义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说唐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封神主义》……中的重要人物,因而受到民间的崇信。由此也可以看到,小说对于民众的心理影响。中国信仰的神,有不少是小说塑造出来的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,人们对于门神的要求,已不仅是辟邪免灾,还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功名利禄等。至迟在明代,武士门神像上,已常添画“爵、鹿、蝠、喜、宝、马、瓶、鞍、皆取美名,以迎祥址”。以后更取消门神的祛邪义务,专事祈福的,于是民间形成天官、状元、福禄寿星、和合、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。
解放后,人们科学意识增强,迷信意识淡薄,有些地方,便把刘胡兰与赵一曼、董存瑞与黄继光等,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、民族英雄的画像、逢年过节,贴在大门上。这样以来,门神便不为门神,而演变为门画儿了。
如今,门画儿的张贴内容,更为广泛。如彩绘福寿图、五谷丰登图,六畜兴旺图、工农建设图、儿童欢乐图、火箭腾空图、十帅跃马图、拥政爱民图、军民联欢图等。
现在过春节,在民户大门,还有不少张贴神荼、郁垒,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,但与古时相比,其意义截然不同了,古贴门像,为敬神、拜佛、求福祈祷平安。今贴门像,表达的是对平安、幸福的向往与追求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gracefair.com/plays/875/
大家都在看
评论列表

朵朵很可爱,就是搞不懂,为毛这些人非得去不该去的地方,为毛发生这种事不去找法师给看看先,台湾遍地鬼神,非得硬抗,最后给朵朵做法的那个师傅也是,让小姑娘7天不吃不喝,这谁能挺的过,所以说嘛,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君子不立危墙之下,有些地方少去



发表评论
